2022年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

  2022年是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历史节点。党的二十大召开,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体现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深刻的历史自信和历史自觉。作为一份目标清晰、主题凝练的纲领性文献,党的二十大报告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提供了理论依循、实践逻辑,指引着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创新发展与研究。有数据表明,2022年涉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共36项,其中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2项,重要学术会议14场,体现出“立足中国现场,回应时代之问”的发展态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22)。

  通过在中国人民大学中文学术资源发现平台检索,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特色新闻学”为关键词,截止至2022年12月31日,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上的相关学术论文总计215篇。其中《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新闻大学》《当代传播》《中国出版》《新闻春秋》等刊物,均围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党的二十大精神阐释、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等马新观核心议题开设专栏,或以特稿、专题的形式发表相关学术成果。2022年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经典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野下的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研究、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三个方面展开,呼应新时代、探索新成果、取得新成就。

  一

  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经典研究

  2022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经典研究呈现出“继承”与“突破”两大鲜明特征。前者详细梳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报刊活动及其新闻宣传思想,解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历史价值、思想内涵;后者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识论为出发点,突破原有范式,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概念进行创造性阐释。如唐荣堂著作《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核心概念(宣传篇)》,从马克思主义有关宣传的核心概念入手,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献、言论等为依据,梳理和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宣传理论。

  (一)重访经典,继承传统

  2022年2月,国家教材委员会办公室公布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及各学科重要论述摘编入选名单,其中“分论-新闻学”的编写工作由陈力丹教授领衔主持。编写团队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的重要论述为旨要,系统梳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新闻学的重要论述,对一批经典论述的中译文进行了校订与补充。陈力丹教授及其翻译团队成员在《青年记者》“读马恩列原典”专栏上刊登11篇重译后的经典论述,以注释的形式对原版译文中出现的歧义词、人名、地名进行详细更正与解释。此外,陈力丹教授还与团队成员一道,继续从事《新莱茵报》德文原版的翻译工作,于2022年内相继公布《新莱茵报》第12-13、23号中译版,并在翻译过程中发现《新莱茵报》小品栏是马克思将文学与新闻结合的最早新闻观实践(陈力丹,2022),该报的广告经营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最早的关于广告的理论认识与实践(陈颖艳,陈力丹,2022)。有些研究者在梳理相关史料的基础上,深入探讨经典论述中的历史价值与当代启示。付文军(2022)回到马克思的经典文本,在时代语境中全面而系统地挖掘马克思的新闻出版思想,认为在理论与现实的对勘中,马克思展示了新闻出版工作应该坚守现实性和理想性相统一、人民性和党性相统一、学术性和规律性相统一、批判性和导向性相统一的基本原则。王润泽、王汉威(2022)以英国“反知识税运动”为背景,重释马克思新闻自由观在历史语境中的内涵。亦有学者则尝试引入新的理论工具,在研究方法上有所突破。王敏(2022)使用Nvivo软件,对列宁发表于党报党刊、具有论战性质的政论开展文本和话语分析,描绘了各阶段的斗争关系,揭示变迁的论战话语策略和不变的话语逻辑。

  有些研究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经典论述的研究需要更加多维的理论视角与学术关怀。张涛甫(2022)从意识形态视角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其超越了狭义新闻观的视野,从更深广的社会视野和历史视域,将新闻观视为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置于意识形态竞争和斗争的社会历史语境中,揭示新闻观背后的意识形态关系以及它与现实权力之间的复杂关联。支庭荣(2022)透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新闻工作实践和相关论述的分析,系统梳理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脉络及其内在逻辑,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以“嵌入性视角”来诠释新闻与人民的关系,与西方新闻观存在根本的区别。涂凌波(2022a)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作元概念,采用概念史方法,在分析近代中国新闻实践的历史语境后,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回应了中国新闻学关于新闻与事实、新闻与人、新闻与社会三种基本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解释世界”与“改造世界”辩证统一的实践精神,不仅符合马新观研究构建理论、解决问题的内在要求,更符合中国新闻业发展的需要。中国特色新闻学研究需要在观念、作风、方法上“转向”,从“史论偏重”到“史论与实践并重”(杨保军,樊攀,2022)。

  (二)阐释经典,观照现实

  作为一种科学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时刻处于时代的发展衍变中,具有与时俱进的特征。部分研究以“媒介”为研究视角,探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当代价值。胡钰、王敏(2022a)通过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这一经典文本的理论挖掘,反思既往媒介理论中的“媒介中心主义”偏向,认为媒介具有物质与交往双重属性。对于当代数字媒介发展的思考要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指导下,从实践出发认识媒介,从交往实践出发把握媒介的本质,进而为建构当代中国媒介理论确定方向(胡钰,王敏,2022b)。叶妮、喻国明(2022)以史为鉴,详细梳理了列宁主导的苏维埃政权如何积极应对广播这一“新媒介”的方法,为当下我国新媒体治理,国家治理现代化走出深水区困境提供了有益参考。宗益祥(2022)选择以“文化研究之父”霍尔青年时期的“新左派”文化运动为案例,探究其由“无阶级感”研究到“媒介文化”研究的独特转向,进而反思霍尔对马克思主义媒介理论研究的当代贡献。应当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新闻事业的功能,特别是对构成新闻事业核心的媒介的社会功能,有专门的论述和论证。这种媒介功能观,成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内容之一(童兵,2022a)。

  经典研究中国化方面,郝雨(2022)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价值观建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与新闻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密切关联。新闻人以及媒体只有深入理解“新闻价值”概念,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价值观,才能更好地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胡钰、石文婷(2022)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新要求,认为二者的结合不仅仅是对彼此发展的推动,更是共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方法。林克勤(2022)从“球土化”概念入手,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中国政治文化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典型代表,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带一路”倡议一起诠释了中国方案全球扩散的方法论意义。

  二

  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视野下的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研究

  本年度学界继续深挖建党百年历程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中国化特征、在地化实践。研究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在华早期传播、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实践、中国共产党新闻政策、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相关纪念活动等领域。

  (一)马克思主义在华早期传播研究

  阎晓阳、张权(2022)回望《东方杂志》本身,发现其作为一份近代具有学术权威性的刊物,记录和呈现了近代知识分子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知、态度与评价,客观上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载体。王宪明(2022)通过考察《星期评论》创刊的语境与宗旨,研析戴季陶在该刊所发文章及其思想主张,证明戴季陶及其主编的《星期评论》不仅不能代表这一时期中国先进分子理解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最高水准,甚至没有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陈长安(2022)对《共产党宣言》李泽彰节译本进行考证,认为陈望道译本日文底本说不全面,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日本中介说难以成立,以期促进学界更好地认识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二)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实践研究

  2022年1月,《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简史》一书正式出版,全书翔实记述党的宣传史上重要思想、重要方针、重要事件、重要活动,系统总结党的宣传工作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9月,《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报道经典案例评析》(第二辑)正式出版发行。全书分为八大主题,共收录200多个典型报道。

  学术论文方面,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实践研究围绕建党百年不同时期的新闻宣传实践,从理论和历史、内宣和外宣等维度展开了研究。方提、尹韵公(2022)将红色井冈传媒特质视为特别案例,发现“打土豪,分田地”等一批宣传动员口号的出现,在实践上反映了共产党进入土地革命的历史新阶段;在理论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伟大开篇。郑保卫、尹延永(2022)表示中国共产党在新闻事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了“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中心、坚持政治方向、坚持科学理论、坚持舆论导向、坚持正面宣传、坚持斗争精神、坚持群众路线、坚持遵循规律和坚持守正创新”十条历史经验,这些经验需要继续遵循、坚守与传承,并在实践中加以丰富和发展。朱清河、王青(2022)聚焦于“政治家办报”这一关键性概念,探寻其在中国共产党百年的不同历史时空中的形成、流动、变化和延续,从新闻与政治、学术与时代关系的层面来审视该演化过程,探讨其影响因素和演化逻辑。余玉(2022)从实践史的视角考察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认为党的百年新闻实践大体经历了共产党成立前的摸索,共产党成立之初的探索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进一步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在媒体市场化推动下逐步朝产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的过程。刘勇(2022)从历时性维度观照“新闻文体宣传范式”内涵的“锚定”过程,继而延伸至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宣传观念的变迁,并认为百年的党报实践使得宣传范式逐步实现从“印证式方法”向“用事实说话”的方法转向。沙垚(2022)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的实践启示归结为“群众新闻路线”,认为其呈现出“群众参与新闻实践”和“新闻参与社会治理”两大特点。张亚萌、王灿发(2022)勾勒出新中国成立前报刊新闻文体的演变脉络,其过程是从单文体为主向诸文体共存、从文体各自为战到各文体有机协同的转变。钟小武(2022)将党的百年宣传工作归纳为奠基立业、建设发展、全面开拓、守正创新四个阶段,分别呈现出鲜明的革命性、重建性、创新性和变革性等特征,成为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基础和中国方案、中国之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刘继忠、臣昕月(2022)基于“报纸是一种群体的自白形式”的认知,检视了历史上中共中央机关报中的“读者来信”,发现党报读者来信栏呈现出“通讯”栏种类繁多、趋于归隐,“编读往来”栏断裂中有继承、趋于现代化的历史概貌。林绪武(2022)总结了《红色中华》的新闻思想与实践,发现该报作为第一份兼具党和政府机关报双重身份的报纸,从一开始就站稳了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政治立场。邓绍根及其团队成员分别对中共五大、中共七大、中共八大、中共十三大的新闻宣传活动进行详细梳理,总结出党在不同时期围绕大会召开前后所从事的一系列新闻宣传工作特点。

  对外宣传实践方面,有文章针对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前的新闻宣传实践展开。沈荟、刘巧荣(2022)基于南方局党史资料、报刊史料、日记及回忆录等一手文献,从作为历史行动者的群体互动关系的视角出发,勾勒出中国共产党建立对外宣传网所依托的党内外跨国交往网络,揭示出将文化技能与情感维系转化为民族、政治认同的形成机制。周亚茹、朱旭旭(2022)揭示了在全面抗战时期,为了更好地向国际社会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反映根据地的真实状况,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和援助,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阶段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采取了一系列不同的对美宣传方针和政策。

  (三)中国共产党新闻政策研究

  多篇文章以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政策衍变为考察对象,从宏观和微观两大视角,探究党的新闻事业。宏观上,许加彪(2022)等认为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新闻政策变迁体现了党-政府-媒体之间鲜活而复杂的互动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同中国新闻传播具体实际相结合、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之路。武志勇、王嘉澍(2022)发现,党的新闻政策变迁的基本规律体现在“政治导向性变迁是唯一的新闻政策变迁方式”,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始终是党的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政策也始终是党领导革命和治国理政的重要策略。微观上,张朋(2022)以国民通讯社为站点,展示沪上都市传媒空间中的中共新闻政策微观实践之语境、机制及其所涉复杂政治关系。赵建国(2022)以《华商报》论述新闻理论和新闻策略的相关文本为例,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前夕的新闻策略与革命全局、统战政策存在密切互动,呈现出高度灵活性和政治智慧。

  (四)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相关纪念活动

  2022年党的新闻事业相关纪念活动有《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发表80周年、《解放日报》改版80周年和《向导》周报创刊100周年。学界围绕三场纪念活动的历史意义与现实启示展开研究。

  以《讲话》为案例的研究方面,丁柏铨(2022a)撰文表示,《讲话》精神在工作立场、目标、对象、态度、工作方式与工作作风等6个方面给新闻舆论工作者以启示。王海军(2022)探究了1946-1956年期间《讲话》的国际传播语境和传播历程,梳理其国际传播的重要特征。

  以《解放日报》改版为案例的研究方面,柳作林、慎涵(2022)发现毛泽东在指导《解放日报》改版过程中所提出的一系列论述和办报原则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其党报思想与新闻理论也在改版过程中逐步成熟。李丹(2022)从阅读史的角度考察改版前后报纸与读者的关系,阐述作为延安时期党的机关报,《解放日报》改版后如何发挥党报作用,在群众的立场上做到“党性”“民心”兼而得之。孙江、贺晶晶(2022)指出,改版中“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思想是对“马克思党报思想”的时代传承,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党报“四性”。李海波(2022)认为既往研究中未获足够重视的《解放日报》改版座谈会,勾连了新闻、文艺与政党政治的关联,典型表征了这种转变,堪称文艺座谈会的先声和预演。

  以《向导》周报为案例的研究方面,陈红民、胡馨仪(2022)着眼于《向导》周报与中共早期国民党左派、右派概念的建构,认为该报在此概念形成与传播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齐辉、陈康(2022)则从栏目设置、撰稿人身份、稿件内容及讨论议题等角度展开论述,发现该报通讯栏对后续党报构建与读者的关系,践行和完善党性、人民性产生了积极影响。

  三

  总结与展望: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

  学界一方面总结新时代十年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所取得的新成就;另一方面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提供更多理论研究的新思路。

  (一)十年总结: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

  从党的十八大至今的十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十年,也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创新发展的十年。研究者以此为契机,对习近平总书记在过去十年间涉及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进行理论溯源与价值凝练。

  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组织课题组持续深入学习,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出版著作《学习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的重要论述》。该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进行了系统梳理,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从历史传承、理论创新、现实意义等诸多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丁柏铨(2022b)总结党的新闻舆论思想在新时代的发展表现为:对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思想理论引领,坚持党性原则和人民性的统一,提出“媒体融合发展”重大命题并将此提升为国家战略,致力于进行卓有成效的国际传播,遵循新闻舆论工作中的各种相关规律,从战略高度对新闻人才培养和新闻队伍建设提出系统性要求等。郑保卫(2022)将习近平总书记在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方面的理论贡献归结为:系统阐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核心问题;全面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百年发展的历史经验;科学引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的学术研究;高度凝练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思想的理论精髓。杨保军(2022a)讨论了“党媒”的“三大”核心观念及其基本关系,认为“党媒”运行的党性统摄律、人民中心价值律、舆论引导方法律,构成了“党媒”规律的核心内容,三个规律之间既有内在的统一性,也有一定的相互制约性。邓绍根、曾林浩(2022)则指出在党性原则的基础上把握“党性和人民性统一”,正确认识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是党与人民群众关系在新闻舆论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有些研究者认为对新时代十年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价值凝练可以从意识形态、网络文明建设、新闻人才培养、舆论引导、“讲好中国故事”和国家/政党形象建构等角度进行考察。沈正赋(2022a)以新闻舆论工作与意识形态建设之间的关系建构为视角,认为建构好、处理好、协调好新闻舆论工作与意识形态建设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中的先进执政理念。宫承波、王伟鲜(2022)对习近平关于网络文明建设的系列重要论述进行了编码分析,发现其核心内容主要涵盖了网络技术建设、网络内容建设、网络安全建设、网络舆论建设以及网民素养建设等关键层面。童兵(2022b)从人权保护的视角出发,强调对新闻工作者的关爱要从增强政治家办报意识、社会责任、业务能力、转作风改文风等方面加强培养教育。尤红(2022)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舆论引导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认为其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中国共产党舆论思想基础上,全方位创新发展了“舆论导向/舆论引导”论的理论与实践。“讲好中国故事”是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方式,佘双好、郭维(2022)围绕该论述的话语体系、思想逻辑、价值意蕴展开深刻探讨。在国家/政党形象建构方面,张昆、蒲蕤(2022)从国家战略视角对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的论述以及建构理想国家形象的路径选择进行梳理,对习近平国家形象战略论断做出系统性阐释。刘小燕(2022)等梳理解析当前政党形象传播、中国共产党形象国际传播概念、时代背景、传播效果等内容的研究,发掘出中国共产党形象国际传播研究的未来向度。

  新时代十年间,党的出版事业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展开实践。张志强、孙张(2022)梳理了十九大以来出版业具有代表性的进展情况:出版业迈入新时代;出版高质量开创新局面;出版政策法规保驾护航;主题出版聚心铸魂;增强出版服务属性;出版走向深度融合;出版“走出去”实现“走进去”;打造多元出版文化品牌。魏玉山(2022)围绕“十四五”出版规划提出的“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学习阅读需求为根本目的”展开相关论述,认为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的具体化,体现了出版行业的本质属性。柳斌杰(2022)对新时代出版发展新理念进行总结,其中包括:坚持“结合”和“融通”、“真理”和“科学”、“围绕”和“复兴”、“数字”和“产业”、“内需”和“面向”。

  新时代十年间,“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成为我国新型主流媒体的建设目标。丁柏铨(2022c)将新闻舆论“四力”视为一个系统性结构,着重论述新形势下如何理解“四力”之间的关系,并从认知起点、着力支点、重要遵循、有力支撑、内在依据、量化标准、国际传播等七个方面,探索“四力”相关的提升路径。沈正赋(2022b)表示新媒体时代,在网络新媒体的正面挑战和围攻裹挟下,传统主流媒体“四力”的发展和提升,必须挖掘其中的动力性建构因素。

  (二)立足当下:积极推进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

  有部分期刊围绕“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组织专稿、开设专栏、其中,《国际新闻界》设有专栏4期,内容涉及中国新闻传播学理论创新、学科知识体系重构、中国公共关系实践、中国共产党早期宣传案例探析等;《新闻春秋》设有专栏1期,内容涉及中国人民大学红色新闻教育、吴玉章新闻宣传思想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设有专栏1期,内容涉及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逻辑与实践路径。

  在具体的学术研究中,研究者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引领,深入探讨“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未来面向。王润泽(2022)发现马克思实践哲学是打通“物质-精神-物质”完整循环的武器,并为知识体系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方法。胡正荣、王天瑞(2022)指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下的“实践范式”是中国百年实践的经验成果,理应成为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创新建设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周勇(2022)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中国新闻学的灵魂,不能成为被表面尊崇实则割裂的“特区”“飞地”,而应“脱虚向实”,真正贯穿本学科的知识图谱。杨保军(2022b)辨析当代中国新闻学自主的知识体系是以中国事实、中国经验为根基的知识体系,是以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灵魂的知识体系,是站在中国立场上、解决中国新闻问题、满足中国新闻发展需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服务的知识体系,是以新闻方式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服务的知识体系,是开放的、展开广泛交流的、不断发展完善的知识体系,是明确承认并追求将认识论与价值论有机统一起来的知识体系。胡正荣、叶俊(2022)从“三大体系”建构出发,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是中国特色新闻学研究的基础、核心和应然政治身份,对其研究需要加强原创性,增强主体性身份,尤其是要总结区别于一般新闻学、西方新闻学的“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身份特质。总体而言,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理论创新支点正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是应当坚持的基本立场、观点与方法论,是指导理论创新的“元观念”和深层逻辑(高晓虹,涂凌波,2022)。

  (三)展望未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新热点

  “中国式现代化”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有关今后五年及更长时期规划的总纲,其理论价值在学界的讨论中得到进一步延展与丰富。涂凌波(2022b)认为应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引,阐释并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进程,凸显文化自觉,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发掘知识资源。

  国际传播是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重要手段,周庆安、刘勇亮(2022)探讨了如何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语境下建立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即回应全球问题、时代焦虑和社会矛盾,同时兼顾个体叙事和集体叙事。在国际传播体系建设方面,姬德强(2022)从国际关系和国际传播相互建构的知识轨迹入手,结合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所加速的数字化和平台化传播新语境,探讨如何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新规范理论,反思和创新国际传播研究的理论路径,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理论体系建设提供参考。吴雷、姜飞(2022)则认为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重塑,必须准确认识“西方”概念、处理“西方”议题。

  学界对于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解读还包括主流媒体建设、网络空间治理、新闻理论创新等多个领域。胡正荣、李荃(2022)提出我国主流媒体的未来发展可以通过与意识形态、国家治理、社会文明、国际传播等关系进行理解和把握。林如鹏、罗坤瑾(2022)从价值、制度、实践三个维度入手,探讨构建新时代网络内容建设的价值形态坚守、制度样态创新及实践生态革新。张垒(2022)从数字时代的新情况、新要求出发,对数字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自主创新的前提性要素进行初步讨论。

  2022年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回顾历史、总结当下、展望未来,进一步充实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话语体系。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必须秉承着中国化时代化特色,不断提升核心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与科学性,将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相结合,确保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中国新闻事业中的核心地位。2023年是贯彻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我们期待着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能以党的百年新闻事业为源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

  本文系简写版,参考文献从略,原文刊载于《国际新闻界》2023年第1期。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张赛)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UP主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DMCA投诉/Report
专栏区-杂文学习区-社会人文

中国经济哲学视野中的“无形经济”长什么样?

2023-6-2 19:01:20

学习区-社会人文

“第二个结合”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鲜明特质

2023-6-28 19:30:01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